“我们家没钱供你读高中!”母亲一听吴晓晓又跟自己商量读高中的事情,气就不打一处来,气喘吁吁冷冰冰地丢下这一句话,转身提着竹篮要出去割猪草。
吴晓晓懂事地要从母亲手上接过竹篮,却被母亲一把拽过去自顾自地出了院门,留下吴晓晓一个人既失望又内疚地望着母亲气哼哼远去的背影不知所措。
吴晓晓眼睁睁地望着母亲怒气冲冲地消失在田野深处,心里漫过一种比一望无垠的田野远更深的迷茫。自从老师让大家选择中考升学志愿以来,吴晓晓不记得这是第几次和母亲争取上高中的机会了。很小的时候,父母都拿“孟母三迁”、“悬梁刺股”、“凿壁偷光”这些故事来教育吴晓晓,让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后长大了要做一个对社会有大作用的人,不要因为自己是女孩子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所以当吴晓晓兴冲冲地把自己已经填了高中志愿而且对考上本校的重点班信心百倍的事情当家常一样向母亲汇报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想到母亲的态度会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读什么高中,回去把志愿改成中专。”吴晓晓听着母亲不高的声音,以为母亲在考验自己考大学的决心,满不在乎地回道,“放心吧妈,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我没跟你开玩笑。”母亲一脸严肃的样子还是让吴晓晓以为母亲在跟她开玩笑。
“妈,您是怕我考不上大学啊?”吴晓晓嬉皮笑脸地靠在母亲身上撒娇,“不过您放心,我会好好努力的,不会让您和我爸失望的。”
“回去告诉老师把志愿改成中专!”母亲阴沉着脸的样子好可怕,比自己上小学考不好挨打时还难看。吴晓晓这才知道母亲不是跟她说着玩的,她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整个人都蒙在那里,久久回不过神来。
等吴晓晓反应过来母亲是真得铁了心要让自己去念中专时,赶紧给母亲做思想工作,末了还把父亲给搬了出来:“爸爸说让我好好上大学的,他说以后大学生才有好前途。”
“回去告诉老师把志愿改成中专!”母亲埋头做着力所能及的农活,除此之外理都不理吴晓晓,没有多余的一句话。
父亲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市上班,远水解不了近渴;母亲则摆出一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表情,话也比以前少了好多。
上交志愿的时间马上就要截止了,吴晓晓还是没有做通母亲的思想工作。
“妈......”吴晓晓想着明天就要回学校提交升学志愿了,想要再跟母亲争取一下,傍晚一边勤快地陪着母亲拾掇街沿上晒干的竹疙瘩一边坚定地跟母亲争取道,“我高中会努力学习,一定会......”
“你到底有多不懂事?你怎么那么自私?上大学上大学!你看看我们家是上大学的家庭吗?你爸一个月就那么一点工资,还不够请人收拾庄稼的!你不想着早点出来挣钱补贴家用,就想着上大学!你自己看着办!我没钱供你上大学!”母亲好像也对吴晓晓喋喋不休的唠叨忍无可忍了,终于火山爆发般呵斥着吴晓晓,吼完了觉得还不解气,怒火中烧地狠劲拾掇那些晒干了的竹疙瘩,把气出在那些来年不会发芽的干疙瘩上。或许是无意,或许是母亲手滑了,母亲手上的一大块竹疙瘩直直往吴晓晓这边飞了过来,吴晓晓没有防备,竹疙瘩掉在吴晓晓面前的地上弹了起来正好蹦在了她的左手背上。吴晓晓突然感到一阵钻心得疼,低头一看,左手背正往外冒着鲜血,眼泪一下就跟着疼痛涌了出来,她忍不住轻声提醒母亲,“妈,您轻点,您弄伤我了!”母亲像是没有听见一样,索性把手中的竹疙瘩狠狠往地上一扔,气冲冲地走回旁边茅草顶搭的厨房做晚饭去了。
吴晓晓一边继续拾掇这些被用来当柴烧的干疙瘩一边独自神伤。以前考不好被打,吴晓晓知道母亲是为了自己好,后来的她逐渐在母亲的打骂中学会了努力和坚强,那时候的她能够在泪光中看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自己未来的希望。可是这一次,吴晓晓只是觉得神伤。
母亲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吴晓晓心里明白,体弱多病的母亲一直为自己不能像别人家的女人那样多生几个儿女尤其是儿子心里憋屈得慌,读过书却依然封建思想严重的母亲,早就把自己不能多生儿女的怨气撒在了吴晓晓身上:“女孩子家家的读那么多书干啥?早晚还不是人家的!”
吴晓晓看着母亲因为生气咳得有些厉害的背影,心里的难过慢慢变成了对母亲的怜爱。于是她只有含泪告诉老师,她得把高中的志愿改成中专了。
班主任徐老师很清楚吴晓晓的家境,也深知她的委屈,用温暖的右手抱着吴晓晓的右肩,左手轻轻抚着她伤口还未痊愈的左手背,心痛却也语重心长地劝慰道:“晓晓,别怨恨妈妈,你家的情况很特殊,你要体谅!再说了,成功的路有很多条,条条大路通罗马!上班以后,你一样可以上大学的!”
“铁老大,永远不得垮!”这是在铁路单位上班的父亲拿着她那份鲜红的通知书时无奈之下唯一的安慰,兴奋不已不断重复的一句话既是“尘埃落定”的无可奈何也是实事求是的一份荣耀,“从此以后就有铁饭碗了!”
那个时候,全国不仅物质极其匮乏全民贫穷,城乡户口差距也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据说很多人倾家荡产没有过硬的关系也买不来一个城市户口。所以农村的孩子能考上中专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立马把农村户口变成居民户口,就不仅是挣钱那么简单的荣耀了。城里上学的孩子尽管没有城市户口的压力,但是初中毕业能考上中专早点出来端铁饭碗给家里挣钱,也是一件十分光宗耀祖的事情。“物以稀为贵”,那个时候中专的录取率远远低于大学录取率,用后来的话说,初中毕业能考上中专的都是“学霸”。因为吴晓晓是十里八村近十年来唯一一个跳出了农门的孩子,所以不仅是母亲在村里突然很受人尊敬,就是在外上班的父亲也在单位突然被人高看了几眼,都说他俩养了一个“争气的好女儿。”夫妻二人都不约而同地觉得人前人后眉毛胡子长了三寸,女儿的争气全然遮住了先天哮喘多病的母亲带给他们贫穷的耻辱。他们觉得光明很快就可以光临他们家了。
但是吴晓晓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她的志向不在这里,她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要上大学甚至更高,所以初中学习才那么卖力,不仅仅因为她是十里八村唯一一个考上县重点中学的,更因为她从小就有一个别人不知道的更远大的梦想。
可是毕竟梦想是需要现实支撑的,没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果腹,梦想只是空谈。